甲骨文:又称为“契文”或“甲骨卜辞”,是中国殷商后期形成的文字,被认为是书法的起点,因为它具备了用笔、结字、章法的要素1。
金文:指铸造在殷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,它体现了商、西周、春秋、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风格。金文的字体整齐遒丽,古朴厚重1。
小篆: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由李斯在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创制而成。小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,圆劲均匀,粗细基本一致,使得文字更加符号化和易于识别1。
隶书:起源于秦朝,特点是字形扁方,点画分明,提顿结合,粗细兼备。隶书将篆书的形象化转变为点划符号化,整体扁平、工整、精巧1。
楷书:也称为正楷、真书、正书,是从隶书中逐渐演变而来的。楷书的特征是较隶书更为简化,注重用笔,笔画分明,结构方整1。
草书:形成于汉代,为了书写便捷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。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,笔画连绵,气势连贯,字形奔放1。
行书: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,源于隶书的发展。它的特点是流动性强,既可以写成较为自由流畅的行草,也可以保持相对规整的行楷1。